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剑指“假科普、真带货”顽疾;市场监管总局也即将出台《直播电商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筑牢食品直播安全监管堤坝。
新规密集出台,倒逼营养健康食品“网红品牌”告别“流量至上”粗放模式,加快构建以产品核心竞争力为根基的合规营销体系。伴随市场环境净化,优质产品有望挣脱“劣币驱逐良币”桎梏,企业当以此为契机,重心回归产品本质,着力强化创新研发与科学循证支撑,以真实力赢得市场信任与长远发展。
相关问题已迎来整治
今年7月4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上直指问题: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
展开剩余50%针对乱象,监管风暴已至。
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部委联合出台《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明确要求规范互联网诊疗,重点打击假借医学科普“引流”“带货”等行为。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就账号资质认证、医疗科普信息来源、专业医疗科普内容生产发布等方面进行规范。
地方也在行动。上海于今年3月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明确禁止医生以科普之名变相带货。四川于今年5月发布《四川省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列出10条禁令,包括禁止发布虚假错误的健康科普信息、夸大疗效;禁止以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商品、服务广告信息或进行直播带货;禁止医护人员擅自利用职务身份开设用于发布健康科普内容的自媒体账号等。
“医生直播科普本是拉近医患关系的好事,但一旦模糊了医疗服务与商业营销的边界,利用专业身份为商品‘背书’,就违背了职业伦理,损害患者权益。”天津某三甲医院医生表示,医生的公信力建立在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之上,这种信任若与商业利益过度捆绑,极易变质,应该让医生直播回归科普初心,而非沦为带货工具。
发布于:北京市富腾优配-股票配资网官网-十大配资平台-配资在线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