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证用药:
①若为肝肾亏虚,可用熟地、山茱萸、杜仲、牛膝等滋补肝肾之品,方剂如左归丸;左归丸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左归丸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以下是其剂量、功效、方解、用法等方面的介绍:
方剂组成及剂量
- 熟地黄:240克
- 山药:120克(炒)
- 枸杞:120克
- 山茱萸:120克
- 川牛膝:90克(酒洗,蒸熟)
- 鹿角胶:120克(敲碎,炒珠)
- 龟板胶:120克(切碎,炒珠)
- 菟丝子:120克(制)
功效
- 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主要用于真阴不足证,适用于肾阴亏损所致的腰膝酸软、盗汗、神疲口燥等症,对于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滑泄等因肾阴亏虚引起的症状也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方解
- 熟地黄:甘温滋腻,补肾填精,为君药。
- 山药:健脾益胃,滋肾固精;山茱萸养肝涩精;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四药助熟地滋补肾阴,为臣药。
- 龟板胶、鹿角胶:峻补精髓,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二药合用,阴阳并补,取“阳中求阴”之意;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共为佐药。
用法
- 古代用法:原方为丸剂,以上八味,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
- 现代用法:现在多有中成药左归丸,一般为口服,水蜜丸一次9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具体用法用量还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左归丸为滋补之剂,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痰湿内盛等有实证或虚实夹杂者,不宜单独使用,以免滋腻碍胃,加重病情。
②气血不足者,以黄芪、当归、白芍、熟地等益气养血,如八珍汤加减;八珍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八珍汤是经典的补益方剂,以下是其相关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
- 人参:6克
- 白术:9克
- 白茯苓:9克
- 当归:9克
- 川芎:6克
- 白芍药:9克
- 熟地黄:9克
- 炙甘草:5克
功效
具有益气补血的功效,主治气血两虚证,常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等症状。
方解
- 人参、熟地: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阴养血,二者共为君药,补气养血。
- 白术、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补脾,为臣药。
- 当归、白芍:当归补血养肝,白芍养血敛阴,与熟地相配,加强养血作用。川芎活血行气,使补而不滞,与当归相伍,活血行血,共为佐药。
-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用法
- 古代用法:原方为散剂,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 现代用法:现在有多种剂型,如八珍丸,一般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八珍汤也可作为汤剂使用,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由医生调整剂量,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使用八珍汤时,若患者有实邪,如感冒、食积等,应先祛邪,不宜过早使用本方,以免留邪为患。
③寒湿阻滞者,常用独活、桑寄生、防风、细辛等散寒除湿、通经活络,如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独活寄生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方剂组成及剂量
- 独活:9克
- 桑寄生:6克
- 杜仲:6克
- 牛膝:6克
- 细辛:6克
- 秦艽:6克
- 茯苓:6克
- 肉桂心:6克
- 防风:6克
- 川芎:6克
- 人参:6克
- 甘草:6克
- 当归:6克
- 芍药:6克
- 干地黄:6克
功效
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的功效。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症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
- 独活:为君药,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
- 细辛、防风、秦艽、肉桂心:为臣药,细辛入少阴肾经,长于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又除经络留湿;防风、秦艽祛风胜湿,通络止痛;肉桂心温里散寒,通利血脉。
- 桑寄生、杜仲、牛膝、干地黄、当归、芍药、川芎、人参、茯苓、甘草:共为佐药,桑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干地黄、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 甘草:兼为使药,调和诸药。
用法
- 古代用法:原方为水煎服,上药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
- 现代用法: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也有中成药独活寄生丸等,以大蜜丸为例,一般一次1丸,一日2次,具体用法用量遵医嘱。
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具体病情适当加减药物,如疼痛较剧者,可加制川乌、白花蛇等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寒邪偏盛者,可加附子、干姜等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可加防己、薏苡仁等以祛湿利水。
④阴血不足,白芍甘草汤白芍甘草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白芍甘草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以下是其相关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
- 白芍:12克
- 甘草:12克
功效
- 缓急止痛:能有效缓解多种痉挛性疼痛,如胃脘痛、腹痛、腓肠肌痉挛等。
- 酸甘化阴:具有滋阴养血、濡养筋脉的作用,可改善阴血不足所致的筋脉失养症状。
方解
- 白芍:味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在方中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通过滋养肝血,使筋脉得以濡养,缓解筋脉的紧张痉挛状态。
-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与白芍配伍,甘酸化阴,增强滋阴养血、缓急止痛之效,还能缓和药性,使药效持久。
用法
- 古代用法:原方为水煎服,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 现代用法:一般作汤剂,将白芍、甘草洗净后,加水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20-30分钟,取汁分2-3次温服,每日1剂。也可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制成丸剂、散剂等其他剂型使用。
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如治疗胃脘痛属虚寒者,可加干姜、党参等;治疗痛经,可加当归、川芎等。
图片
图片
阴血不足就容易腿抽筋!
图片
图片
二,针灸治疗
- 选穴原则:以局部选穴和循经选穴为主。常取承山、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承山属足太阳膀胱经,可舒筋活络;委中为膀胱经合穴,能疏通经络气血;阳陵泉是筋会,可柔筋缓急;足三里能补益气血、扶正培元。
- 针法操作:根据病情虚实采用相应补泻手法,一般留针20-30分钟,期间可适当行针以增强针感。
三,推拿按摩
- 放松肌肉:在抽筋发作时,可先轻柔按摩抽筋部位,顺着肌肉走向轻轻揉捏、推按,以缓解肌肉紧张。如小腿抽筋,可从膝盖至脚踝方向按摩。
- 点按穴位:按摩上述针灸选穴中的穴位,用手指点按,力度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宜,每个穴位点按1-2分钟。
四,中药熏蒸
- 药物选择:选用伸筋草、透骨草、木瓜、防风、艾叶等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功效的中药。
- 熏蒸方法:将药物碾碎,装入布袋入锅蒸30分钟后取出,放于局部热敷,温度以能耐受为度,防止烫伤,每次20-30分钟,每周2-3次。
五,食疗
- 补肝肾食疗方:可常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如用黑豆、黑芝麻煮粥,有滋补肝肾、强筋健骨之效。
- 补气血食疗方:红枣、桂圆、山药等可补气血,如红枣桂圆粥,能养血安神、健脾和胃,为机体提供气血支持,缓解因气血不足导致的抽筋。
六,症状,1,肝肾亏虚症状2,气血不足症状3,寒湿阻滞症状1,肝肾亏虚症状:方剂左归丸肝肾亏虚是中医常见的证候,涵盖肝阴虚、肝血虚、肾阴虚、肾阳虚等多种情况,其症状表现多样,具体如下:
肝阴虚
- 头晕耳鸣:肝开窍于目,其经脉上达头目,肝阴不足,头目失养,就会出现头晕、耳鸣的症状,常感觉头部昏沉、眩晕,耳鸣如蝉鸣,时轻时重。
- 眼目干涩:肝藏血,开窍于目,肝阴不足不能濡养双目,就会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情况。
- 胁肋灼痛:肝位于胁下,肝阴亏虚,虚热内生,会出现胁肋部隐隐灼痛,疼痛一般较为和缓,但绵绵不休。
肝血虚
- 面色萎黄: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就会出现面色发黄、没有光泽,看起来比较憔悴。
- 肢体麻木:肝主筋,肝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就容易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尤其是在活动后可能会加重。
- 月经量少: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血不足会影响月经,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等情况。
肾阴虚
- 腰膝酸软: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阴虚则骨骼、腰部失养,会出现腰膝酸软无力的症状,常伴有腰部隐隐作痛,劳累后加重。
- 五心烦热:肾阴亏虚,虚热内生,会出现手心、脚心发热,心中烦躁不安,尤其在夜间或午后较为明显。
- 遗精早泄:肾藏精,肾阴虚则相火妄动,扰动精室,男子可能出现遗精、早泄等症状。
肾阳虚
- 畏寒肢冷: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肾阳虚则温煦功能减弱,会出现怕冷、四肢冰凉的症状,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不易缓解。
- 夜尿频多:肾阳不足,不能蒸腾气化水液,水液代谢失常,就会出现夜尿增多的情况,一般夜尿次数在2次以上。
- 性功能减退:肾阳虚会影响生殖功能,男子可出现阳痿、早泄、性欲减退,女子可能出现宫寒不孕、性欲冷淡等症状。
2,气血不足症状,方剂八珍汤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引起多种症状,具体如下:
气虚
- 身体乏力:气具有推动和濡养作用,气虚则机体能量不足,常表现为全身乏力,四肢酸软,稍微活动后就会感觉疲惫不堪,严重时可能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 呼吸气短:肺主气司呼吸,气虚时肺的呼吸功能减弱,会出现呼吸短促、气不够用的情况,在活动后或劳累时症状更明显,还可能伴有喘息。
- 语声低微:气不足则鼓动无力,说话时声音微弱、低怯,难以大声说话,且说话多了会感觉气力不支。
- 自汗:气有固摄作用,气虚不能固摄津液,导致津液外泄,表现为自汗,即不自主地出汗,尤其是在活动后或安静状态下也容易出汗。
血虚
- 面色苍白或萎黄:血液能濡养肌肤,血虚不能上荣于面,会出现面色无华,呈现苍白或萎黄之色,缺乏血色和光泽,看起来面容憔悴。
- 头晕眼花:血能养脑,血虚时大脑失养,会经常感到头晕,眼前发黑,尤其在突然站起或变换体位时更明显,严重时可能会出现眩晕欲倒的情况。
- 心悸失眠:心主血脉,又主神志,血虚则心失所养,容易出现心悸,即自觉心跳不安,同时还可能伴有失眠多梦,难以入睡或睡眠浅,易醒。
- 手足发麻:血能濡养筋脉,血虚则四肢末梢失养,会出现手足麻木的感觉,有时还会伴有四肢冰凉,活动时可能感觉肢体不灵活。
3,寒湿阻滞症状,方剂独活寄生汤寒湿阻滞是指寒湿之邪侵袭人体,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其症状涉及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身体疼痛
- 关节疼痛:寒湿之邪侵袭关节,阻碍气血流通,会出现关节疼痛、沉重、屈伸不利等症状,疼痛常呈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常见于膝关节、肩关节、手指关节等部位。
- 肌肉酸痛:寒湿阻滞肌肉经络,可导致肌肉酸痛、僵硬,尤其在腰部、背部、腿部等肌肉丰厚处较为明显,休息或热敷后可稍有缓解,但劳累或受寒后易复发。
脾胃症状
- 食欲不振:寒湿困阻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会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的情况,对食物缺乏兴趣,甚至闻到食物气味可能会有恶心感。
- 腹胀腹泻: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会出现腹胀,感觉腹部胀满不适,同时可能伴有腹泻,大便稀溏,甚至水样便,次数增多,常伴有腹痛,便后腹痛可稍有减轻。
精神状态
- 精神萎靡:寒湿之邪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被遏,不能振奋精神,会出现精神萎靡、困倦乏力、嗜睡等症状,患者常感觉身体沉重,头脑不清醒,注意力难以集中。
其他表现
- 舌苔白腻:寒湿阻滞,在舌象上表现为舌苔白腻,舌苔厚而白,质地细腻,如涂有一层油腻之物,这是寒湿内盛的典型舌象。
- 脉象濡缓:通过脉象也可体现寒湿阻滞,脉象通常表现为濡缓,即脉来柔软而缓慢,反映出体内有湿邪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富腾优配-股票配资网官网-十大配资平台-配资在线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